新闻动态
你的位置:稳定的腾讯分分彩平台 > 新闻动态 > 甬江潮丨浙江第一强县大抓小事
甬江潮丨浙江第一强县大抓小事
发布日期:2025-10-12 15:51    点击次数:133

01宁波慈溪通过“幸福邻里·家门口系列”工程,盘活闲置资源建设8类便民设施,构建15分钟生活圈。

02慈溪今年新增体育设施面积超20万平方米,包括篮球场12片、笼式足球场2个,满足居民健身需求。

03白彭社区“幸福食堂”日均接待超300人次,采用企业运营+公益约束模式,实现资源高效利用。

04慈溪通过“社区合伙人”机制,引入社会资本改造闲置空间,如银行网点改造成全龄友好食堂。

05慈溪卫健局创新“幸福邻里日日托”项目,联合公办幼儿园提供科学照护,免费课程常被“秒光”。

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,仅供参考

社区闲置用房改造成全龄友好食堂、高架桥下的空地摇身一变成为老人孩子都爱去的运动场……在宁波慈溪,群众家门口正上演一幕幕“变形记”。

展开剩余89%

今年春天以来,一项名为“幸福邻里·家门口系列”的公共服务提质工程在慈溪开启。聚焦群众关切,当地整合盘活城乡闲置资源,精心布局运动场、养老驿站、健康驿站、儿童驿站、城市书房、生态绿道、停车场、文化舞台等8类“小而美”的公共服务设施,致力构建功能完善、便捷高效的“15分钟便民生活圈”。

居民在社区食堂就餐。受访者供图

相比动辄几亿乃至几十亿投入的大项目大工程,家门口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可谓不折不扣的“小事”。 可“小事”要干好也并不容易——场地怎么排,资金从何来,运营谁来干,建成后老百姓又能否真正的满意?

作为浙江13项“牵一发而动全身”的重大改革任务举措之一,“深化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”涉及面很广,颗粒度却极小。如何以“小切口”撬动“大民生”?怎样用“微治理”的方法论推动公共服务延伸到百姓家门口、送到群众心坎上?落脚点就在家门口的“小事”上。

“小事”不小

篮球场、羽毛球场、儿童游乐园……傍晚时分,位于掌起镇戎家村的“桥下体育场”又热闹起来。

“以前这里是‘脏乱差’,大家绕道走的。现在改造清爽了,我每天都带孙子来玩,晚上还能跳广场舞。”村民陈阿姨高兴地说。

小小一方桥下空间,折射出市民对家门口体育健身设施的热切期盼。

慈溪市文广旅体局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,仅今年以来,慈溪全市就新建成健身路径54条、篮球场12片、笼式足球场2个、社区多功能运动场4个,新增体育设施面积超20万平方米。

家门口的运动场。受访者供图

让很多人想象不到的是,作为经济强县的慈溪,在人均文体设施面积上曾长期落后于宁波平均水平。

“常住人口多,可利用土地资源少。老百姓呼声很高的羽毛球场、网球场等体育运动设施不仅总量少,分布也不平衡。”慈溪市发改局副局长童亚冲告诉记者,这样的现状不仅与慈溪强县“领头羊的地位不相匹配,也与群众期待相去甚远。

差距不止来自横向对比,也来自现实与理想的错位。

作为经济强县,近年来慈溪在民生事业上的投入力度不可谓不大,但和不少兄弟区县(市)一样,设施是有了,场地利用率却并不与数量规模完全同步。说白了,很多项目看似已建成,但老百姓的满意度并不高。

譬如老年人就餐这件事,这几年,各地布局了数量众多的老年食堂,但其中运营的好的为数极少,大多数老年食堂仍停留在为少数困难老人托底的层面,日常运维都难,发展造血更无从谈起。

既是民生补短板的客观需要,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。

健身绿道。受访者供图

近年来,随着城镇化和县域经济转型的持续推进,慈溪城乡在开发建设之余留下不少尚未利用的闲置空间,如废弃办公楼、商业体、低效厂房,以及高架桥下、屋顶空间等。这些“金角银边”如何改造成老百姓可感可及的公共民生设施?其中有大量的文章可做。

“小切口”背后,是深入的调查研究。童亚冲透露,“家门口系列”最早就是在调研中发现的。

“各个乡镇、特别是村社都有公共服务延伸的需求,而且大量的社会资本、企业家、商会成员都很愿意做这件事,但是找不到途径。”

百姓有需求,政府有资源,企业有意愿。“幸福邻里•家门口系列”行动的序幕就此开启。

巧解“小事”

临近中午,位于白沙路街道白彭社区的“幸福食堂”饭菜飘香。素菜4元、半荤6元、荤菜8到10元……高性价比让食堂赚足口碑,9月初正式营业以来日均接待超过300人次。

“以空间换资源、以场地换服务,既盘活了资源,又提升了服务。”社区党总支书记胡群介绍,他们通过深化“社区合伙人”机制,探索“企业运营+公益约束”管理模式,让这个由闲置用房改造而来的全龄友好食堂找到了发展空间。

作为进阶版的公共服务提质工程,慈溪为“家门口系列”制定了运行框架,设置了预期目标。但有别以往的是,该项行动既不搞试点样板,也不提供固化标准,这让职能部门和镇街道得以充分发挥主动性、创造性。

白彭社区“幸福食堂”。受访者供图

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离不开物理空间的支持。“寸土寸金”的城市里,场地从何来?

浒山街道鸣山社区,一家银行服务网点搬走后留下空置房屋,社区主动对外“招商”,慈溪民政链接企业资源,谋划以冠名形式,落地全龄友好食堂。

“我们与镇街道一起搜罗边角区块,将有希望改造成全龄食堂的潜力区块筛选出来,努力嫁接资源进行改造。”慈溪市民政局党组成员、慈溪市老龄事业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陈佳佳介绍。

停车也是家门口的共性难题。慈溪巧妙挖掘拆违后的空地、垃圾堆放点等场地资源,进行停车位改造。观海卫镇结合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,将脏乱差的卫生死角改造为便民停车场;慈溪市城投集团高效完成景观大道814个人防车位的接收工作,首批100个车位即将对外开放。

新型儿童驿站备受家长期待,怎样在不增加基层负担的情况下,把驿站建好、用好?

慈溪卫健部门联合浒山街道创新“幸福邻里日日托”项目,以驿站补贴形式引进属地公办幼儿园优质师资,每周面向1岁半至2岁半低龄婴幼儿和家庭提供科学照护指导。

儿童驿站。受访者供图

慈溪市卫健局党委委员、市计生协会专职副会长杨红叶告诉记者,由于内容接地气,教法贴合各年龄段家长的特点,频率也比较高,这些免费“亲子课”很受追捧,“每次推出来课程名额都是‘秒光’”。

家门口的“小事”需要大家一起干。记者在采访中发现,慈溪十分注重将慈善、志愿服务等公益力量纳入民生实事项目。

譬如在全龄友好食堂建设过程中,古塘街道团圈社区就组建了一支近百人的“银龄志愿者”队伍,打造社区“温情枢纽”。浒山街道虞波社区更成立“慈有爱”社区基金,结合“银邻相伴”项目为社区助浴室建设服务。

“小事”牵引大变革

改革如下棋。只有走好“牵一发而动全身”的制胜一招,才能赢得“一子落而满盘活”。

作为“深化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”的重要抓手,慈溪借助“幸福邻里•家门口系列”行动,为县域基层治理的现代化探路。

采访中,记者一个强烈的感受是,市场和专业力量正加速涌入到公共服务的供给行列中来。各地各部门也积极通过政策引导改变政府“剃头挑子一头热”的窘境,借助“专业机构+居民共管”模式,提升“家门口”民生设施的辐射面和利用率。

新建停车场。受访者供图

今年8月,慈溪民政携手当地财政部门共同出台补贴标准,对于日间照料中心的老年食堂及单独设立的全龄友好食堂,日均助餐人次100(含)以上的,每年补助2万元,日均助餐人次50-99的每年补助1万元。

“社区食堂因为客群和场地的关系,要盈利很不容易,”陈佳佳表示,补贴其实是给参与运营的市场主体一个信号,服务做得越好,政府和社区的支持力度就越大,以此形成正向发展循环,“让公共民生服务更加精准”。

与此同时,“家门口”行动在推进中也十分讲究嵌入式建设、片区化改造,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,实现尽可能多的民生功能。这与“更加注重集约高效”的城市高质量发展要求不谋而合。

“家门口”看病如何更方便?慈溪通过异地新建、原址改扩建或重新装修等方式,改善村级医疗卫生机构面貌。其间,部分村卫生室还增设了中医阁、康复理疗室等功能区。目前,慈溪全市已有63家村卫生室(社区卫生服务站)完成一体化托管建设,真正实现“小病不出村”。

楝树下乡村音乐厅。受访者供图

依托楝树下艺术村落软硬件资源,匡堰镇结合促消费行动打造“家门口的舞台”“家门口的书房”等文化服务新场景,激活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;桥头镇则将村卫生室和“小桥微阅”阅读空间结合,在不增加多余场地的情况下,延伸了“家门口的书房”的服务触角。

“我们计划用3年时间在全镇各村实现该模式的全覆盖,逐步形成‘镇有图书馆、城市书房,村有农家书屋、微书房,点有小桥微阅’的立体阅读网络。”桥头镇文化站站长沈伟恒介绍。

改革要突出“无感、无痕、无形”。公共服务提质行动中,如何以数字化智能化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?

记者从慈溪市大数据局了解到,他们正加快“幸福邻里•家门口系列”的地图点位上线,目前已完成高德地图83个,百度地图12个,此外还积极谋划服务预约二维码设计和热力图程序,让群众点点手机即可轻松了解相关场地的出行方位和空余情况。

抓好家门口“小事”,改革的新棋局正加速铺开。

“转载请注明出处”

发布于:北京市